一百零三章 破译(求订阅!)-《满级考古大师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2/3)页
    甚至到现在,出土的大篆铭文里,也有三分之一的字都依旧弄不清楚含义。
    文物存放室里,现在聚集了社科院考古所十多位考古学者。
    但是敢说自己对大篆文字有研究的,不到五人,并且全部都是夏商周研究室的。
    而他们对大篆文字的“研究水平”,仅限于可以拿着《金文编》这本书,去和青铜器上的铭文对照,找出已经被破译的字。
    水平类似于用汉语词典,去翻译一篇文言文。
    能够不借助《金文编》,靠自己看懂部分大篆文字,乃至可以破解、解读大篆文字的,只有两个人。
    一个是李教授,半个是孔建文,半个是陈翰。
    李教授虽然主要带队方向是秦汉考古,但是他在大篆、小篆等文字上的研究,是社科院考古所数一数二的。
    水平一点不逊色于那些专业研究大篆的文字学家。
    孔建文则是因为他主攻的就是夏商周考古,没少接触各种青铜器的铭文,几十年考古工作做下来,自然对大篆有极深的了解了。
    这也是一般主攻夏商周考古的考古工作者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了。
    想要再厉害的话,必须得专门在大篆文字领域钻研。
    但是主职是做田野考古的一线考古工作者们,肯定是没这个功夫的。
    毕竟也没规定,考古工作者一定要读的懂出土铭文啊。
    这个工作交给专业的文字学家就行了。
    所以孔建文也只能算是半个。
    至于陈翰,自然是托了系统的福,给他的小篆识读水平点满了。
    虽然秦篆和东方六国的大篆不是同一个体系,但是两者同出一源,都是传承自西周文字的。
    基本能通识小篆的陈翰,倒过来破译楚篆,也并非是完全不行。
    这就像是一个懂汉字的人,就算一点都听不懂日语,但是看日文汉字,连猜带蒙也能猜对大半意思。
    现在的陈翰,就是这么一个连蒙带猜的状态。
    不过比起连蒙都没办法蒙的其他研究员,陈翰也确实算是半个能破解大篆的人。
    文物存放室内,现在已经被分成了两个团队。
    大多数人都在拿着《金文编》,和编钟上的铭文对照,试图找出已经被纪录下来的破译大篆,然后登记。
    比如“天”“地”“人”“王”“日”“月”“星”这些较为简单,并且拥有充分样本可以比照的字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