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二十八章 能者上-《穿成农家老太后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脱下一身戎装后,  换上读书人的打扮,王修业看着与寻常书生并无差别,面对这个问题,他微笑着实话实说的回道。
    “不曾读过。”
    听到连这位家世很非凡的王公子,  都不曾有机会拜读那葛尚书的文章,  有人不禁哀叹道。
    “唉,  这次怎么是由这么两位老大人主考呢?如今让我等毫无头绪,心里实在没底啊。”
    这话顿时引来在场众人的一致附和,谁都想在大考中取得一个好成绩,  主考官的偏好,很多时候甚至能够直接决定他们是一步登天,还是名落孙山。
    根据邵丞相之前担任主考的情况,众人都知道他可能会一如既往的不负责出卷与主审,因为他知道自己不是进士出身,  做了那些,容易被人诟病,  难以服众。
    而他不曾参加过大考,  就因拥立之功直接空降到六部天官的位置上,别人同样不知道他在文风方面的偏好,  只听说他只有在发现特别有优点,  瑕不掩瑜,却被黜落的答卷时,才会表个态。
    看到在场众人一个个士所低落,有些焦躁与茫然无措的神情,  因为不知上意,王修业犹豫了一下,但他最终还是决定开口道。
    “诸位难道都没有注意到,  被圣上点选为主考的老大人,在民间都有着怎样的口碑吗?”
    有人迅速回道。
    “注意到了啊,邵丞相一心忠君,从来都是一心维护圣意,葛老大人的‘貔貅’之名世人皆知。”
    邵丞相在民间的口碑其实还不错,但是在士林之中,因其出身与晋位之途,素以佞臣著称,对方说的不过是粉饰之后的说法。
    王修业暗自叹了口气,但还是耐心解释道。
    “邵丞相从来都是一心忠君为民,葛尚书则是一心忠国为民,所以他们身上最大的共同点除了忠心为国为民,还有就是做人做事都很务实。”
    既然二位主考都是做人做事很务实的风格,那么他们偏向的风格,当然是不言而喻,而这么两位既然能够得到皇上的信重,让他们负责主持新帝登基继位后的恩科,也间接证明了皇上的某些用人态度。
    在场反应过来的人,纷纷给王修业道谢致意。
    “多谢王兄的指点之恩,在下没齿难忘。”
    知道了大概方向,足以让这些人踏实许多,这场大考关系到他们所有人的前程,谁都想要竭尽全力的展现出自己最好的水平。
    随着这场规模不小的士子聚会结束,只剩下几位京中相熟的同窗故人后,有人不赞成的说道。
    “王兄为人,实在坦荡大方。”
    “是啊,那些人自己领会不到,考成什么样,都是他们自己的事,王兄何必将这么关键的消息,就这么当众揭穿。”
    王修业知道这些人的心思,他们也未必能领会得到这一层,想的却是希望他只对他们这些熟人说,别告诉外人,为他们增加对手。
    “反正大家都是各凭本事,让大家都能知道方向,这样的考核结果更为公平。”
    务实的方向,意味着上面最为重视的,是他们这些人对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的见解,并不注重文章本身是否做得花团锦簇。
    这是对考生的积累与眼界要求最高的一种考核方向,有真才实学的人,知道了这个方向,一定能好好展现自己的能力,不用惦记着为讨好考官那未知的偏好,努力堆砌辞藻。
    不管他这次参加大考的成绩如何,就凭他这趟在原州之行中取得的功劳,也能正式入仕,家中那些叔伯再也阻止不了他。
    所以王修业不像他这些同窗故人,有种将要参考的所有人都视为竞争对手的想法,他更希望皇上能如愿选出一些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为官。
    毕竟他们将来很有可能会同朝为官,跟务实的同僚合作,与跟那些只会讲圣贤之道的人合作,感受绝对不同。
    鲁肃忠听说这个消息后,回到东江会馆,就赶紧叫上张青亭等同乡,将王修业的判断说了一遍。
    “……那位据说是出身于侯府勋贵的王公子,待人真是大方,这么重要的事,竟然就那么当众说了,这份心胸与豁达,实在令人钦佩。”
    张青亭深有同感的点头附和,随后面带歉意的拱手道。
    第(1/3)页